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天,追这位“星”


他年少时求知若渴博览群书
以兴趣为舟泛于文史研究
以生为本重视青少年发展
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追的星——
我校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敏老师

从下乡知青到钳工,从知青代课老师到华中师范大学校长、党委书记,曾有人请教马敏成长成才的秘诀,他脱口而出:“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。”这是他的座右铭,亦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。


当知青时,他上山下乡战天斗地,是远近闻名的知青模范;告别建筑工地时,师傅遗憾从此失去了一个好钳工,而他也曾一度梦想成为“当代倪志福”;当教师时,他刻苦钻研,全身心教书育人,勇攀学术高峰;当校长时,他倡导“以生为本,以师为先”,桂子山上传大爱。
年近古稀,马敏依然过着忙碌而充实的生活,不断开拓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领域。只有在每天午饭时间,他才会打开电视,看一看喜爱的象棋节目或是“四海钓鱼”频道,放松一下大脑。
丈量自己人生的足迹,这位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的“开山大师兄”(新中国学位制度建立以来各学科最早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)坦言,自己这种励志、向上的品质是在中学形成的,中学时代的经历奠定了他人生的基础。


少年时从书中汲取精神养分,人生才没有走偏


1955年6月,马敏出生于四川雅安,两岁时随父母迁往成都生活。少年时代,马敏的父亲在贵州平坝参与“三线建设”,每逢春节才能回家探亲,母亲则在处于成都郊区的青白江小学当老师,离家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。

马敏在小学五年级时,弟弟妹妹就随母亲搬到了青白江小学居住,每逢周末才能回家,十岁的马敏开始学会独立生活。早晨煮一锅稀饭,跑一圈步回来,稀饭正好可以吃;晚上就随意炒两个青菜。只有母亲回家时才能“改善一下生活”。

独自在家,马敏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。当时生活条件不好,父母为了把床垫高,就在上面垫了很多杂志,再铺一层棉被睡。其中有好些《新观察》杂志,里面刊载了一些优美的散文,他视若珍宝,把这些杂志全都翻出来通读,“这一床杂志就成了我的启蒙读物。”

家里能找到的书都看完了,马敏对书本更加如饥似渴,并且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为了找更多书,他还动起了“小心思”。

特殊的时代背景下,有些家庭有外国小说的都会藏起来,马敏便用省下来的零花钱给这些家里的孩子发些糖吃,同时给他们一个任务——在家里找书。

“为了吃糖,有几个小孩经常在家翻箱倒柜找出来书给我看。”对于这段轶事,马敏津津乐道,“那时求知欲非常强烈,想尽办法找书看,读了很多励志的书,对我影响非常大。”

2015年马敏回到自己当年下乡当知青工作的地方与孩子们合影

1974年,马敏在大凉山当下乡知青时,常常需要背100多斤重的石头,还曾作为大队团支书,带领村民一道上山修沟渠。白天干完活,晚上回到棚屋里便开始看书。

当时的知青点很吵,有人演奏乐器,有人喝酒聊天,马敏就用棉花塞住耳朵,就着昏黄的煤油灯,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。在那期间,他阅读了《共产党宣言》《资本论》《中国通史简编》等一系列书籍。

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 1977年,22岁的马敏在中建三局二公司(湖北)青山热电厂工地做钳工,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,马敏立刻就报了名。“高考那天,我起了个大早,从工厂宿舍出发到武汉青山的考场,沿着铁路走了很久。”

有些偏科的马敏未能被第一志愿北大录取,档案留在了湖北省招办。正式招生结束后,恰逢华中师范学院增加了几个招生指标,省招办推荐这位文史成绩出色的学生作为华师当年的走读生。后来,这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段佳话,有参与当年招生的老师说,“幸好我们当时去了招办要人,无意间给学校捡回来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校长。”

马敏感慨书籍是“净化心灵的良药”。他鼓励青少年爱上阅读、广泛阅读,“一定要多看一些向上的、励志的东西,能让你在迷茫时豁然开朗,人生的道路才不会走偏。”



广泛的兴趣成了做学问的法宝

马敏中学时因为成绩优异,是学校的学生图书管理员,他“借职务之便”,看了许多关于儒家、法家的书籍。与大多数同龄人不同,他不仅看当时人们对儒家和法家的评价,而且还尝试从典籍中找原文来查看,作出自己理解。

文言文晦涩难懂,马敏却读得津津有味,有时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,也正由于大量阅读古文,高考时他的文科成绩十分优异。

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他的研究生涯奠定了基础。“有很多人喜欢看文学书,耐不下性子看枯燥的历史文献。但是我那个时候就喜欢看历史文献,所以我之后做历史研究就很容易上手。”

1987年,他的博士论文《过渡形态: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》,入选首届“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”。章开沅先生对这篇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,“这一成果不仅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总体研究,而且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总体研究提供了一个颇有启发性的新思路。”

除了在阅读上博览古今,马敏在生活中也是志趣广泛。象棋、武术、吹笛、钓鱼,样样得心应手。

尤其对于象棋,马敏从小便十分着迷。他自学杨官璘、胡荣华的棋谱,偶尔有朋友指点一二。中学时,马敏先是在公园里的棋摊和大人下,有时大人们发现自己居然赢不了一个毛头小子,会作势吓唬他。但马敏从容不迫,出奇制胜,“后来他们还是成了我的手下败将。”

2016年12月马敏参加青年教师沙龙

当知青时,马敏常常代表公社参加乡里的比赛。当时没有奖金一说,每次赢了比赛,公社就会给他计工分,羡煞旁人。“当时的感觉就像阿城写的《棋王》。

他还打趣,自己被岳父看上是因为钓鱼钓得好,“不是因为钓了很多鱼,相反是在那坐了一天,一条鱼都没有钓到,但并不心烦,仍稳坐钓鱼台。我岳父说这个小伙子有恒心有毅力,能成事,就认可我了。”

马敏教授在批改论文


广泛的兴趣带来的是开阔的研究视野。马敏在导师章开沅先生的引领下,主要研究辛亥革命相关历史。同时,师徒二人也不断在史料中发现新课题。比如后来的商会研究,源于章先生看到苏州商会档案后认为十分珍贵,值得整理和研究。马敏硕士论文写的是辛亥革命时期苏州的绅商,就是受到苏州商会档案中有关材料的启发。如今,马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研究商会的历史学家之一,也是市民社会研究实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


今天的青少年教育要补上情商这块短板

2013年2月,马敏刚刚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。他到武汉市一所中学调研时,听说有种“哈达卷”,指的是连在一起、长达六七页的试卷。学生考试的时候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,就是拼命地写,已然成了考试机器。

2015年马敏给新生讲开学第一课,这是他坚持了十几年的例行功课


对此,马敏扼腕叹息,推行素质教育走进了多个误区。其中一个误区是“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。有些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如果冲刺没搞好,那今后就完了。实际上,孩子的教育是马拉松,而不是百米冲刺。另一个误区是素质教育就是学弹琴、学唱歌、学画画、学写字。实际上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。

为此,马敏走访了很多学生、家长、老师和校长,提出了履职后的第一份提案——《做足“加减法”,切实加强“情商”教育》,呼吁尽快改革中小学教学内容,替学生减负。

这一切,与马敏自身的成长经历紧密相连。青少年时期的马敏从未经历过“填鸭式”教育,作为算术老师的母亲极少关注他的功课,只是常常告诉他“要做个好人,不要学坏”。偶尔马敏把写的文章给母亲看,母亲也极少提意见,只是夸奖“写得很好,继续多写”。

老师们对学生的夸奖也毫不吝啬。语文老师常常把马敏的作文当范文念,政治老师说他“在文科方面很有天赋”,团委老师夸他独立性强,十分重用他。

这让少年马敏备受鼓舞:“人们一旦表现出对你的欣赏,你就拼命要去表现得更好,我就是要做给你看一看。比如说我的作文被语文老师拿去念了之后我很高兴,下一次再布置作业我马上又去找素材,还要写得更好”。

人生的成长就在于“一推一拉”。博览群书给马敏带来了强大内推力,家长和良师的引导、鼓励则成为他向善、向上的外拉力。

小学和中学时代,老师们发现他一个人在家生活,放学回家后还要自己生火做饭非常麻烦,常常轮流请他去家里吃饭。他每次吃完饭,会主动收拾碗筷,帮老师做事,这让老师们更加欣赏这个懂事的孩子,也让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懂得了感恩与向善的要义。

团委老师叶浩生对马敏更是有着知遇之恩。初三时,马敏因为成绩好、积极参与学校活动,深得这位叶老师看重,并把他选为校学生团委书记。

叶浩生深知马敏的不易,工作之余经常找他谈心,肯定他的自我管理能力,鼓励他不要甘于平庸,要做出点事业来。

对于这个难得的“好苗子”,叶浩生不仅教马敏如何做会议记录、组织活动,还传授他当众发言的经验,告诉他发言可以不用争第一个,可以等别人讲完了再上。讲的时候态度要谦逊大方,且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。后来,马敏能站在成都人民广场毛主席雕像下代表全市知青发言,以及毫不怯场地四处“巡回演讲”,均得益于此。

2017年2月,马敏听完一节青年教师的课后与师生进行交流

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为马敏往后的从教、从政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一步步走来,中学时代的教育让他受益终身:“他们是真正改变我命运的老师”。
时至今日,卸任了校领导职务的马敏仍然笔耕不辍,牵头编撰三卷本《中国近现代博览会通史》,以及作为新时代重大史学工程的《新编中国通史》中的《民国卷》。新的一年他还专门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,继续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大厦添砖加瓦。
“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做最好的自己”,在校园里开讲座时,他常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,勉励每一个正在成长道路上奋力奔跑的青少年,“一步步脚踏实地,人生也就一步步走向成功。做好眼下事,盯着未来路,永远认真,永不放弃,这便是人生成功的秘诀。”

马敏为大学生做讲座

要做就做到极致

这是一个教育家经历毕生的注脚

作为新时代大学生 

向华师优秀前辈学习

千教万教教人求真 

千学万学学做真人


强烈推荐






高考690分,排名600,她只来华师!


“大学要学师范类专业

未来努力成为一名教师!”

在小的时候

朱瞳睫就有一个深埋心中的梦想


▼新生最高分,是他们!


数十载寒窗苦读终将圆梦桂子山小诗特意采访了来自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的高考最高分新生们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

我们一起来“粉”她!

速速集合!华师2022级本科新生群最全汇总

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做好2022年秋季学期师生返校与新生 报到工作的通知


华中师大宣传部融媒体中心


编辑:周艳芳

材料来源于中国青年报(部分有删改)

部分图片来源于往期推送

责任编辑:毛军刚

审校:钟文锐

投稿邮箱:huadaguanwei@163.com


一起为华师点亮“分享”+“点赞”+“在看”

点分享

点点赞

点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